
9月14日,在叶县保安镇豫晨庄园,游客或坐在湖景民宿品茗远眺,或在湖边悠然漫步;明代县衙内,一群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正在拍照打卡;叶公古街上,特色美食香气四溢,吸引游客驻足品尝。这一幅幅动静相宜的画面,正是叶县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。
近年来,叶县锚定“文旅名县”目标,着力打造“魅力盐都,近悦远来”文旅IP,深挖村情特色与自然人文资源,坚持创意引领、项目筑基、全域联动,走出了一条“以文化塑形、以产业强基、以生态筑底”的文旅发展之路。今年上半年,叶县接待游客达323.3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.88亿元,文旅产业已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、带动群众增收的核心引擎。
创意引领
千年古县的文化觉醒
叶县的文旅发展,始于对本土文化根脉的深耕。明代县衙是叶县向外递出的一张耀眼名片。
始建于明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的叶县明代县衙,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古县衙之一,也是现存古官署衙门中唯一的明代五品县衙建筑,规模宏大,占地16848平方米,由41个单元、153间房屋组成。自1997年起,叶县秉持“修旧如旧”原则对县衙进行修复和完善。近年来,为让古老县衙重焕生机,当地创新运营思路,引入年轻人热爱的“新潮流”体验项目。如“县官审案”沉浸式剧本杀,让游客化身古代师爷、衙役、百姓等,亲身体验古代断案的刺激。每年举办的汉服活动吸引众多汉服爱好者前来,他们身着华丽汉服,穿梭于飞檐斗拱之间,呈现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。
展开剩余77%除了场景体验,叶县还深挖县衙文化内涵,增设“孔子过叶遗迹”“叶公事迹”等展示内容,让游客深入了解叶县深厚历史底蕴。如今,叶县明代县衙已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,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,成为叶县文旅的金字招牌。
而在叶县东南边的辛店镇桐树庄村内,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也正在被重新唤醒。1930年7月30日,国民党杨虎城部冯钦哉旅700多名起义战士在此宣布成立由中共中央军委授予番号的红九军,这里也因此成为豫中地区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的诞生地。
近年来,为传承红色基因,当地在建成红九军纪念墙、纪念馆等设施基础上,聚焦“红色研学”,精心设计旅游线路,推出“重走红军路”体验活动;开发红军帽、手工布鞋等红色文创产品;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林果业,培育的毛桃、油桃、蟠桃等特色果品深受消费者喜爱。此外,当地还种植井冈山毛竹,规划打造“北国竹海”景观,探索“红色旅游+自然风光+特色民宿+林果采摘”综合模式,实现红色文化、绿色生态与特色产业的有机融合。
今年春节和“五一”假期,桐树庄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,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,增收50余万元。红色旅游和产业不仅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,更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。
全域联动
农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
单个美景的“亮点”,难以支撑全域文旅的“热度”。叶县深谙此理,以1号、2号公路为纽带,将分散的文旅资源串点成线、连线成面,构建起“生态长廊+文化长廊+产业走廊”三链融合的发展格局,让乡村旅游既有“颜值”更有“价值”。
1号公路全长94公里,串联起南部山区50多个景点。这条公路的开通让游客真正实现了“一日跨多景”:在辛店镇体验红色文化特色游,聆听革命故事、参观纪念馆;在南王庄村参观修复后的楚长城驿站,观看墙上《庄子》寓言壁画;在石门水库游览完名胜风景后,还能诵读篆刻在崖壁上的李白精彩诗篇。如果想游览燕山水库优美风景,游客还可沿着公路前往豫晨庄园,来一次真正的休闲观光游……数据显示,仅2024年1号公路就辐射带动周边118个村14.3万余人发展特色产业,周边村庄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就近务工,5万余人增收致富。
2号公路全长60多公里,与1号公路不同的是,这条公路沿沙河堤岸蜿蜒,串联起了现代活力与历史底蕴交融的多元景点:孩子们爱去的七彩沙河水上乐园、自然风光与文化遗迹并存的孔子庄园、古砖蓝瓦尽显沧桑的晚清建筑圣人阁以及相传见证了“孔子过叶晒书”历史的晒书台遗址。在该县规划下,2号公路在未来同样要成为全县的富民路、观光路。
除了双线主轴发展,叶县还横向拓展多元主题旅游模块。田园游以“硒麦小镇”仙台镇、网红村庄田庄乡康台村为核心,推出和美乡村观光游、特色麦田打卡游、农产品采摘田园游等项目;山水游围绕燕山水库、石门水库,打造垂钓、游船、露营等业态;文化游串联明代县衙、叶公古街、楚长城遗址,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叶县3000年历史底蕴。
全域联动的成效,最终体现在百姓的钱袋子上。辛店镇果农王建国说:“多亏了1号公路,我们的果子卖得更好了,这是我们的致富路啊!”仙台镇党委书记李帆介绍,“硒麦小镇”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,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30%,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实现了从“卖粮食”到“卖文化”的跨越。当初只想改善人居环境,竟意外打造成网红村的田庄乡康台村,每逢周末游人如织,农家院、小商店……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。生态环境改善还催生了60亩中药材基地,村民种植的白术、丹参亩均收益达8000元,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。旅游、餐饮、农业三业齐发力,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
项目筑基
文旅发展的“硬核”支撑
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,离不开重大项目的“四梁八柱”。叶县按照“1310”总体部署,坚持“项目为王”,凝心聚力推动“文旅名县”建设,一批投资规模大、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正在加速推进,为“文旅名县”建设注入持久动力。
叶邑故城北城墙加固、县衙博物馆陈列布展等项目已建成投用,昆阳古城游客服务中心、楚长城数字化展示体验馆稳步推进,叶县全域旅游手绘地图及智慧导览系统已完成发布。“以前来古城玩,给游客找个地图都难,以后就可以直接为大家分享使用智慧导览系统。”经常带团来叶县的导游刘敏对此充满期待。
马头山旅游景区长城遗址保护棚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探;龙泉澧河石桥保护工程获土地批复,修复方案正在优化……一个个项目的落地,让叶县文旅版图不断扩容。
除了硬件项目,叶县还在软件服务上持续发力。2024年,全县举办的春节戏曲晚会、元宵民间艺术展演、“五一”汉服文化节、国风音乐节等活动吸引80余万人次参与;“文艺轻骑兵”深入城乡,开展基层演出200余场、“戏曲进乡村”220场、公益电影1900场,让“四季有节、月月有戏、处处有景”成为叶县百姓的生活常态。
从千年古县文化内涵的创新传承,到全域旅游的系统构建,再到“硬核”项目的稳步开发,古老的叶县已然撬动“文旅名县”建设的杠杆。“未来,叶县将以更具创意的产品、更完善的设施、更优质的服务,推动‘文旅名县’建设再上新台阶,让更多游客走进叶县、爱上叶县,让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‘强引擎’、共同富裕的‘金钥匙’。”叶县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、副县长郭志钢说。
发布于:河南省杨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